我认为一切物质皆是由炁组成。空中存在一样物质叫做“炁”,炁是组成一切物质的初始状态,空中无处不存在着炁,它分布于整个茫茫的太虚之中。
“炁”聚则成形,“炁”散则形消。炁聚之时,伴随着能量的集结,炁散之时,伴随着能量的释放。一切成形之物有不断炁化的趋势,也即万事万物皆散发着炁。而一切在太虚中浮游着的炁皆有集结成形之势,当条件适宜,炁则会合成物质,这种条件通常是改变炁状态的外力,通常是能量。
一切物质皆从炁中来,皆从炁中去。例如,柴生火,柴就回到了炁态,回到了太虚之中。因炁人不可见,所以炁化之后的物质,认为它化作无了,这是平时烧那么多柴也不见天变黑的原因,大自然的自净能力,实质上是物质炁化到太虚之中了,通常认为回到了大自然中。
吃饭吸收的物质经过炁化,同样也回到了太虚之中,同时释放出能量。能量是由炁的剧烈运动而产生。这里说的“太虚”不同于“空气”,太虚是指没有任何物质的空间,“空气”是两个词,“空”指什么也没有的空间,“气”是物质,属炁的范畴。所以“空气”就是充满着炁的空间,空气有质量,因为它分布着微观物质炁。
平常说,人从土中来,是因为人吃用的东西,多数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炁集过程,化成物质,为人所用,所以人们认为人从土中来。然而说人从土中去,其实人死后并不是回到土中去,而是炁化到太虚之中了,只是这一炁化过程在人埋入土后进行,所以说人从土中去。人会死是因为人体没有了让其它物质炁化放出能量,并利用能量的炁,所以炁散人死,炁散则物消。
平时说的“力气”,是指有气有力,也指首先要有气,才能有力,也即人体中要有一种物质分解成“炁(气)”,释放能量,才能发出力量。
炁可以被吸收,被传播,被塑形。我们看到东西,是因为东西发出的“炁”进入了人眼。人们听到声音,是因为接收了由“炁”疏密组成记录的声波信号。信号、信息皆由炁组成,是一种物质,具有质量。人们平时所想的东西由人们平时所吸东西发出的炁重构所成,重构可以是由人脑把炁复制或重新组合。
思想、理论也是由炁组成,也是一种物质,有重量。因为人们产生的思想、理论皆是人们吸收从事物中发出的炁重新整理、组合、再造而成。思想可以传播,可以复制,是基于由炁组成的信息(实为物质符号)可塑性和可复制性。
有人会认为颜色不是物质,所以颜色反映的信息不会发出炁。其实颜色也是一种物质,由炁组成,所以颜色也会不断发出炁,不然就不会有褪色了。人们是靠接收颜色发出的物质炁认识由颜色组成的符号信息。平时写的字就会不断发出炁,人看到字,是因为物质炁进入了人的体内。
物质炁化的过程有快有慢,快则烈,如汽油爆炸;慢则柔,如掉色。一切成形的物质皆有炁化的趋势,如果把一块由炁组成的东西放到太虚(真空)之中,久而久之,这块东西就会分解成炁,分布于太虚之中,只是所需的时间长短而已。
放在真空中震动的东西,我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,是因为我们耳朵无法接收到声源发出的炁,或声源发出的炁没有把空中的炁挤压进入我们的耳朵。但可以肯定,震动的物质有发出炁,它发出的炁就分布于真空之中。
由于发声的物体均要放出能量,所以其一定发生炁化过程,或是减少自身质量发生炁化,例如爆炸发声;或是其它物质炁化减少质量,例如打鼓就是靠吃东西发出能量。总之,万物自身要发出能量,就要发生炁化,万物炁化皆要放出能量,万物由炁变成物质皆要吸收能量。
炁为万物之始,炁的聚集和解散演示了万物从无到有,从有到无的过程。这里的无并不是真的没有的意思,而是“炁”的意思,因为“炁”人不可见,所以人类把“炁”也叫做无。就如平时一个空瓶子,人们通常认为它里面没有东西,其实瓶子里面充满着炁,只是没有人们概念中的东西罢了。
中国人先从宏观整体上研究“无(炁)”。再研究“有”,是一个从“无(炁)”到“有”的过程,“气功”即是,中国人的方法比较抽象、全面。西方人先研究“有”,从“有”入手,再穿透到“无(炁)”,是一个从“有”到“无(炁)”的过程,“化学”即是,比较形象具体。
不管先研究“无(炁)”,再研究“有”,还是先研究“有”,再穿透“无(炁)”,都是客观把握世界的方法,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差异。